与孩子共生共长的课程 ——读《即兴课堂:幼儿园生成课程实践》有感
来源: 周洁发布人:徐美新 点击数: 3098日期: 2020-09-21 10:12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为大家所接受,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意承认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人格,尊重儿童需要和兴趣,激发儿童的主动性;承认老师是学前教育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曾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为此,“生成课程”或“微课程”这个新名词就这么出现了。“什么是生成课程”、“如何处理幼儿生成的活动与教师预设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幼儿自发的兴趣”、“如何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发展”、如何处理幼儿与教师间的关系”、“如何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等这些问题,在《即兴课堂:幼儿园生成课程实践》这本专业书,详细地进行了讲述。通过阅读,细细品读了书中的“生成课程”,结合自己平时与幼儿开展的生成活动,使让我对幼儿园的生成课程的理念和价值、内涵、实施的有效方法等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即兴课堂:幼儿园生成课程实践》一书是“幼儿园生成课程系列译丛”四书之一(另外三本是——《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观察的艺术:约、、观察改变幼儿园教学》、《向儿童学习:幼儿园教学反思》)。书中将生成课程定义为一个循环过程,这个循环包括:用心观察和聆听儿童;与他人一起反思并讨论所发生的事情;以支持儿童想法、疑问和思考的方式做出周到的回应。在使用生成课程时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思考,将儿童的思维放在课程的首要位置,同时也对家长和管理人员负责,并进行专业的实地指导。书中也分享了许多老师们的教学故事(虽然分享的教学故事与我们平时写的观察故事不太一样,但是这些故事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课堂),通过去解读、理解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受到一些启发:将观察与课程联系起来,给自己带来工作热情,同时也让课堂实践通过儿童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得以创新。本书共有十个章节的内容:第1章是首先回顾什么的课程是生成课程;第2章是考察创造力;第3章解释了教师讲述故事的重要性和好处;第4、5、6、7、8章重点讲述了教师的故事,虽然这些课堂实践的例子各不相同,但都与教师回应挑战和儿童的想法是否有创造性、是否灵活相关;第9章呈现了教师教育项目的作用及其对幼儿教育的未来影响;第10章从一个刚刚接触生成课程并且对生成课程还不熟悉的教师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一个汇集生成课程所有方面的项目。书中我最喜欢细读的还是每个章节开头的名人引言,如伊丽莎白·琼斯的“教师要讲好故事,首要的任务是教师成长。要讲好故事,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专业技能——他们自己的方法或模仿来的方法——但他们要保守地使用这些方法。他们要寻找教师们已经在使用的并有效果反馈的知识,去编写教师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将学习的起点放在已经建立的权威上。”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姆的“实施生成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完善过程,要对实际发生的事情做出真实的反应。生成课程实施得好的老师要能做好计划和学会放手。你只有关注儿童,才能计划一个精确的、以事实为基础的课程。重要的是对真正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而不是依靠主观判断。教师们常常被他们主观上的好愿望所欺骗。”这些名人引言读完,感觉自己对理念的认知、对生成课程的实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的明朗。
第5章“抓住意料之外的事情:爆炸(和企鹅)”中,卡罗尔·安妮·维恩的引言是“观察孩子们的兴趣需要一套灵活的自觉的心理定式。教师的教学议程中要留有一个空间,或者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某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这就让我想起和孩子们玩的《踩影子》游戏了,事情是这样的:
案例描述:课间时分,阳光明媚,天气可好了。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想玩滑滑梯,可是都被其他班的孩子们领先玩掉了。正想回去时,我看到了孩子们晃动的身影,就起了“踩影子”游戏。于是,我灵机一动,边走边给他们猜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我到哪它到哪,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紧紧跟在我身边,猜猜它是谁?”孩子们立马说:“是月亮。”(因为孩子们学过歌曲“月亮婆婆”,所以一听到“走、停”的事,就以为是月亮了。)“是吗?可是现在没有月亮啊,而我的朋友就在啊?(我手指着地上的影子,暗示着他们。)”嘉嘉眼珠一转说:“我知道了,是影子,对吗?”我一笑,许多孩子就更是肯定了,都大声说:“是影子,是影子。”当孩子们发现我的影子之后 ,都开始兴奋地找起了自己的影子。嘴里还不停地说:“我的影子在这里,我的在这里。”这时,磊磊跑来说:“老师,我的影子会跑,你看。”听到这话,旁边的小朋友也跟着学样,边跑边说:“我的影子也会跑,我的影子会跑。”顿时,欢呼声此起彼伏。我犹豫了片刻,心想:“既然孩子们把球抛给一我,我何不顺势把球还给孩子们呢!”于是,我就说:“影子这么好玩,这么有趣,这么调皮,不如我们来玩踩影子游戏吧。”就这样,孩子们忘我地玩起了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踩影子游戏。
分析与反思:影子常常伴随着我们,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并没有在意到它的存在,而我采用猜谜的方法,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即在有阳光的草地上走来走去,引起了他们对身边最常见、也最容易忽视的影子这一科学现象的强烈好奇,从而产生了认识的兴趣。当幼儿发现自己的影子之后 ,觉察到影子会动的秘密,我就开始诊断和思考他们此时最想要的是什么,怎么样的活动才能既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有利于他们的探索发现。此时,我没有强迫他们去思考“影子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而是顺势组织了一个踩影子游戏,让幼儿在无形中发现“原来大家的影子都会跑,影子总是跟着自己跑”的秘密,进而发现“影子就是阳光照射下的自己。“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的热情始终高涨,探究的欲望也在无形中被调动了起来。
再次回想这个游戏,现在的我就更能明白一件事了:观察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行为,解读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需求,调整能让我们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扮演好幕后角色,关注和鼓励幼儿游戏,而不是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游戏,要放手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的游戏中,发现新的教育契机,生成更适合孩子的课程活动。
总之,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而又很难原封不动复制的过程,老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与摸索,不断反思与提高,掌握其方法,从而使自己对生成课程或幼儿的即兴课程能灵活实施与运用,获得更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