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幼儿活动中分享行为

来源: 邹蕾发布人:高晓丽 点击数: 3189日期: 2022-10-27 14:21


摘要:分享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养成良好的品德。幼儿在进行分享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从而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 分享行为 现状 对策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地与人接触、相处,而如果想在社会之中与他人好好相处,亲社会行为则是必不可少的。分享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也显得尤其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分享行为的表现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之一提出“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因而分享行为的培养成了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重要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作为社会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幼儿园中,幼儿时时刻刻都在与其他幼儿进行接触,在面对同一物品或其他时,幼儿是否会选择进行分享、是否能够与幼儿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问题。而同一个幼儿在同一个活动中也可能发生不同的选择。

一、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观察中,根据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分享行为分为一日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操作活动中的分享行为。

(一)操作活动中的分享行为

操作活动中一般出现的分享行为表现为共同操作材料和互换材料。

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是纸牌,吴润泽最先拿到了材料筐,旁边的周子航也想玩,在他询问吴润泽是否可以一起玩时,吴润泽过了一会才点头和周子航一起玩纸牌。科学区投放的材料比较多,科学区的小朋友玩完自己选的材料后就询问旁边的小朋友能不能互换。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所能接触到最多的就是材料,但是因为材料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幼儿的需要,因此在其他幼儿也想操作同样的材料时,他们就有了分享的机会,同时,大班幼儿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材料吸引,从头到尾的同一样材料并不能够满足他们,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同一区域的幼儿会选择互换材料进行分享。

(二)教学活动中的分享行为

教学活动中出现分享行为一般是在过程中所用材料的分享和经验的分享。

许馨蕴是班级里能力较好的幼儿,她在活动中总是早早地完成教师的任务,看到其他小朋友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她就会跑过去分享自己成功完成的经验,帮助其他小朋友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上已经有了区别,有些幼儿发展的比较好,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通过任务形式与幼儿互动,在其他幼儿不能很好的完成时,发展较好的幼儿就会愿意去给予他们自身成功的经验。

(三)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分享行为

一日生活活动中出现分享行为通常是在活动中的经验分享。一日生活活动一般涉及的幼儿自身的活动,很少会出现与他人互动的机会,而幼儿想要进行分享只能是在活动中给予经验方面的分享,正如卷绳子,他们在其他幼儿不会的时候,会去进行口头的经验分享、互相之间进行帮助。

冬季幼儿的户外活动内容有跳绳,大班幼儿需要自己整理绳子,张鸿毅因为晚去了一周,所以没有能够学习到如何卷绳子,自由活动的时旁边的同伴会主动告诉他卷绳子的方法。

(四)游戏活动中的分享行为

在游戏活动中的分享行为是游戏材料的分享和经验的分享。

王诗涵晨间游戏选择了拼图,家慧擅长搭迷宫,他先完成了自己的一幅拼图,转过去指挥王诗涵进行拼图。

二、 大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建议

(一)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创设利于分享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在无形中影响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分享行为形成的基础。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要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为幼儿的分享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可以在班级里设立“分享日”,也可以在班级里创建“分享墙”,在幼儿生日的时候举行“生日分享会”,在利于分享的环境中,幼儿更愿意去进行分享。其次,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敢于分享。要形成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让幼儿体会到归属感。教师在平时要用平等、尊重、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儿,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幼儿创设利于分享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进行分享,在幼儿不愿意进行分享的时候,不能强制他们进行分享,而是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观点,如果强制他们分享的话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要学会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时地进行肯定,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点头都会使幼儿受到鼓舞,强化他们的分享行为。

(二)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大班幼儿主动实质分享行为

首先,采取多种形式对大班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教师不需要刻板地采取传统讲故事的方式,而应该通过绘本,图文并茂地讲述,可以让幼儿自己先观察图片所讲述的内容,通过提问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与此同时,通过提问让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感受,比如,“被分到东西的人心里是什么感受?”、“别人没有把东西分给你你心里会怎么想?”,让幼儿从别人的立场考虑,体会分享的喜悦和不被分享的难过,从而使幼儿更愿意与人分享。

其次,教给大班幼儿分享策略,比如在物品数量不足的时候,可以轮流分享,同时在还有其他人想要加入时学会平等协商,讨论分享的规则;当想要别人进行分享时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要爱护别人的物品,并且及时归还;在想要别人分享时,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换位思考,平等地进行分享;在幼儿都想玩的时候还可以和幼儿共同游戏,两两合作,共同完成挑战,体会分享、合作的乐趣。学会了分享策略,幼儿就不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合适的分享而拒绝,更不会经常为了一样物品而争抢。

(三)提供满足大班幼儿需要的材料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着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大班幼儿是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他所做出的选择都是以利己为主,当材料无法满足幼儿自身的需要时,他就会倾向于不进行分享。

一方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当幼儿对自己手中的材料感兴趣时,他就会愿意对他进行不断地探索、互动,而不是被其他幼儿手中的材料所吸引;当幼儿彼此之间都对对方的材料感兴趣,他就会愿意以互换的方式进行方式,在另一种层次上进行了分享,只有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的兴趣并且不断更新、递进,幼儿才会愿意操作,才不会无法沉浸于自己的材料中。

另一方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数量要充足。当材料的数量足以支持幼儿的活动时,他对于多余的、对自身并无太大影响的材料就会愿意进行分享,而材料不足他就会对材料进行争抢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只有当材料的数量充足时,幼儿才不会因为材料的缺少不愿意进行分享。教师应该记录幼儿经常操作的材料,了解他们对这种材料的需求,观察现有的数量能不能满足班级幼儿操作的需要,尽可能不让他们因为数量的缺失而造成分享,在平时因为数量争抢时也应该及时教予他们相应的策略,保证他们能在分享的同时体会到乐趣。

(四)改变对不同性别幼儿的教养方式

家庭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带给幼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且无法替代的。

首先,家长要形成正确的对不同性别幼儿分享观念,改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改变自身对男生的性别期待,不能根据不同的性别来进行培养,要让所有幼儿都愿意进行分享,不能狭隘的觉得女生应该细心而忽视对男生的相应方面的培养。同时还要改变他们自身的教养方式,因为民主型家庭长大的幼儿出现的分享行为更加有利他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与幼儿交流,与幼儿形成平等、亲密、信赖的亲子关系,使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对他们的想法不予理睬。

其次,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尊重幼儿的需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也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学会去尊重、理解他人,面对他人的需要时也更容易去进行分享,在理智上理解分享、情感上乐于进行分享,体会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一方面,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不一致,很多时候幼儿在幼儿园中愿意进行分享,但是一到了家中家长的宠爱使得他们不愿意继续他们的分享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师要保持联系,形成统一的目标,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只有形成家园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巨大,但是有些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的培养方法并不科学,因此,教师要向家长介绍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帮助家长学会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教育。只有进行家园共育,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